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新闻 >> 设计 书画 美术 艺术 北京 展会活动

      让敦煌美学馨香四溢

      分享到:
      作者:黄炫梓2024-05-23 08:59:06

          (1/3)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通风口设计手稿常沙娜作品

          (2/3)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 初唐329窟常沙娜作品

          (3/3)九色鹿 北魏257窟常沙娜作品

        “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日前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展览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6个部分。展品近400件,不仅有常沙娜在莫高窟学习时的临摹作品、个人花卉创作,也有她60多年的教学、研究内容,还有她与父辈的往来书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手稿等。常沙娜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把个人经历传递给更多年轻人,让大家感受敦煌文脉的丰厚滋养以及中华文化之美。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教育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出版有《常沙娜花卉集》《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常沙娜文集》《黄沙与蓝天》等著作。

        自2014年首次举办至今,“花开敦煌”展览已走过10个春秋。今年,“花开敦煌”展览即将迈入第二个10年,常沙娜与敦煌莫高窟结缘也已逾80年。1943年,12岁的常沙娜随父亲常书鸿走进茫茫沙漠,走进神奇的敦煌石窟。自那时起,艺术的种子就在她的心底生根发芽。

        莫高窟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敦煌文化中既有很多外来文化元素,也有传统的中华文化元素。1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匠师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驰骋想象,在石窟中留下历史的印记。细看莫高窟壁画,线条、色彩、形象……无一不灵动鲜活,栩栩如生。

        20世纪30年代,正在法国留学的常书鸿偶然看到一套《敦煌石窟图录》,深受震撼。常书鸿从西方美学的角度,看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境界。他不忍看着敦煌艺术凋落,毅然回国,走进莫高窟,成为其“守护者”。常沙娜追随父亲,一步步靠近敦煌艺术。

        1944年至1948年间,常沙娜将莫高窟壁画中不同时代人物姿态、装饰、动植物以及藻井的图案等进行详细分类临摹。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她。后来,常沙娜的设计均以敦煌图案为元素,成为当代中国美术设计的重要艺术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常沙娜在建筑学家林徽因的引导下转向工艺美术设计。她开始研究并保护即将失传的传统景泰蓝工艺。在林徽因的指导下,常沙娜将敦煌的鸽子元素融入景泰蓝设计中,设计了景泰蓝和平鸽丝巾和圆盘,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份国礼”,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其中。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也是由常沙娜主持设计的。

        在很多人看来,艺术家是创造美的使者,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创意将世界变得绚丽多彩,让人感受美的力量和内心对于美好的共鸣。然而面对一幅幅美丽的佛造像和装饰图案元素作品广受赞誉时,常沙娜总是说:“这些都不是我画的,是我们的老祖宗画的。我只是把它们整理出来,让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晰,可以好好地利用前人所留下来的神奇的符号,作为我们当代创意设计的灵感。”

        但凡古物,自有其气韵,被岁月珍藏,却不曾遗忘。2014年7月,首次“花开敦煌”展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滂沱大雨的午后,展厅里人潮涌动。彼时,83岁的常沙娜仿佛打开了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宝库,使父亲常书鸿与恩师林徽因对其推广敦煌文化艺术的嘱托,得到了一个新的回应。

        10年间,“花开敦煌”展览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城市以及法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让更多人领略了敦煌的瑰丽与神秘。

        在这期间,“花开敦煌”展览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策展团队努力收集常沙娜这些年保留的作品。在这个收集、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常沙娜与敦煌艺术、图案、设计之间更多紧密的关系与创意再次被挖掘出来。如果说,此前的展览是以常沙娜14岁至18岁的临摹作品为主要蓝本,突出她的“童子功”,那么这次展览则是对常沙娜艺术生涯的一次全面展现。

        在这场展览中,策展团队对常沙娜的艺术生命作了更多挖掘。比如,展出了她与父亲常书鸿学习油画的第一件作品,署名是Saône。1931年3月,常沙娜出生于法国里昂索恩(Le Saône)河畔,常书鸿用这条河流的名字为其取名,“沙娜”是音译。在随后的临摹作品中,到处可见沙娜的中文签名与父亲指导的印迹。这是所谓的“童子功”阶段,也可以从中发现,父亲对常沙娜的影响非常深刻。可以说,彼时的常沙娜与父亲不再只是父女关系,也是朋友与事业伙伴。而林徽因的指导,则让常沙娜体验到了母爱般的温情与包容。因此,常沙娜也从父辈中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常沙娜后来任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卧虎藏龙,教师们所涉猎的知识与技术十分广泛,可谓是“右手拿画笔画画,左手作诗”,兴之所至,信手拈来就是张张精美的设计图稿。那时候,中国许多重要的设计都出自他们之手。

        在这样的环境中,常沙娜于繁忙的行政工作之际,仍然兢兢业业地梳理、创作、设计图稿。比如这次展出的《新疆女》,是常沙娜带队去新疆考古时,对当地人物的创作。在人物装饰上,她融入了丝绸之路上特有的纹样。《八仙人物》手稿,是以敦煌壁画中特殊的线描手法一气呵成,线条洒脱、自信。《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是常沙娜退休后的作品,通过遥拜莫高窟九层楼的场景,表达了她对敦煌的思念。莫高窟壁画早已在常沙娜心中深深扎根,因此,她才能在画面中默绘出一个新的故事——隋代美丽的乐舞飞天在西魏时期广阔的大自然山水中尽情舒展。

        常书鸿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如今,面对敦煌莫高窟的珍贵遗迹,常沙娜也常常感慨:“一晃眼,我已经90多岁了。但是敦煌故事我还没说完,你们一定要继续研究、创新,代代传播出去。”

        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透过“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到,常沙娜这朵“沙漠里婀娜多姿的花”已经盛放,并用自己的方式让敦煌美学馨香四溢。正如常沙娜所说:花开敦煌,敦煌,花开了。

        (作者系“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策展人)

      更多 艺术新闻
        1
      古画里的购物趣事
        2
      澄怀味象 见微知著—​—稿书创作的人文价值
        3
      时代、图像与个性再造—​—品读隶书书风的流变
        4
      书法国际传播:不仅“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5
      绘梦青春 艺海扬帆——2024届美术院校毕业展观察
        6
      从毕业论文看美术史学科的新使命
        7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换届,赵云龙任主任
        8
      “妙心——李晓柱绘画作品展”在威海市美术馆开展
        9
      “又见崂山——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在青岛开展
        10
      “志道·游艺——中国国家画院六人展”将在湖南美...
        11
      水云浩荡迷南北——“黄铁山水彩艺术展”观后感
        12
      齐白石别开新面画岱庙
        13
      鉴藏须拥“好奇心”
        14
      熔古铸今 中国古代艺术品展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创...
        15
      汪星燚、唐楷之、鲁大东书法小品展在上海开幕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38(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