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新闻 >> 设计 美术 艺术 北京 综合新闻

      沉浸式艺术展需要“去伪存真”

      分享到:
      作者:谢廷玉来源:光明日报2024-05-05 08:38:31

          (1/2)1°2°3°4°(沉浸式艺术展)罗伯特·欧文

          (2/2)雨屋(Rain Room)(沉浸式艺术展) 兰登国际

          【艺点】

          当前,“沉浸式展览”正在艺术文博领域蓬勃兴起。如若基于策展思路和技术运用对其加以界定,则不难发现这些展览多力图打破传统的“观看”模式,用科技装置和数字媒介令观赏者“沉浸”于作品之中。

          “沉浸式艺术”的兴起一般被认为是受到以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影响,这种学说重视人们通过亲历而获得的“感知”多过于普遍有效的“认知”。梅洛-庞蒂曾以“蜜”为喻:只有通过感知能力与“蜜”进行接触、交缠,人们才能体会到独属于“蜜”的“甜美”“柔和”与“粘连”。理论性的认知可以揭示“甜度”或“黏度”,但无法将人们“拽入”那独特而丰富的感受。在他看来,欣赏艺术也是如此:“艺术品也是要去看的、要去听的,任何的关于艺术品的定义和分析……都不能取代我对此艺术品的直接感知与体验。”因而要从这个角度来定义“沉浸式展览”的话,则这类展览旨在塑造沉浸式的环境,让观赏者更能调动自己的感知能力对艺术品展开探索,进而产生丰富、独特的感受。

          事实上,一批较早的“沉浸式艺术”正是秉持了此种思路,这些尝试始于20世纪60至70年代,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如其中一件作品,在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窗户上拆出了三个直通外部的“洞”,它们让博物馆向海岸敞开,使观者能直接感受到光的照射与变幻、海风的吹拂与气味……由此,博物馆空间与整个海岸线相连,成了一整件可供“沉浸”与“感受”的环境艺术品。

          近年来,“沉浸式艺术”的商业潜力得到了更多发掘:2020年伦敦蛇形画廊发布的《未来艺术生态系统》报告指出,运用沉浸式艺术,艺术家有可能绕开传统的艺术中介机构,直接向公众出售门票。而对传统策展机构而言,沉浸式艺术使运营者无需再为展品支付昂贵的保费,同时,新媒体的可复制性让此类展览可以在多地运营,从而降低了策展和运输展品的成本与风险。

          然而,“沉浸式展览”在当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有评论者认为“沉浸式展览正在毁灭艺术”。在这些质疑者看来,一些所谓的“沉浸式艺术展”正变得愈发“粗糙”与“同质化”。比如,有国外的评论家曾描述了一次粗糙的“凡·高沉浸展”:“将低分辨率投影仪对准空白画布并不能产生太大的感官刺激……其中我最‘喜欢’的元素是他们对《凡·高在阿尔勒的卧室》的‘忠实再现’。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壮举’,采用了两平方米的油毡地板和一些看着像是从监室偷来的家具。”同时,他认为此类展览已形成“套路”:“投影仪、环绕式音响和令人不舒服的古怪座椅支撑起了这些沉浸式艺术骗局。”

          事实上,一旦从本质上界定“沉浸式艺术展”,便不难发现这些糟糕的展览是对“沉浸式艺术”的背离。“沉浸式艺术”原本希望促成观者与艺术品的互动,其之所以令观者“沉浸于”特定环境,正是为了“激活”而非“淹没”其感知,进而引导其完成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和“亲历”。然而,也有一些策展人似乎简单地将营造奇观、堆砌符号作为布展意图,以产生一种“无深度的强度”:说它们注重强度,是因为巨大的景观、环绕播放的音乐与四处堆砌的符号都将观赏者置于高强度的“刺激”之下;说它缺乏深度,是因为对艺术品的“深度体验”需要的是由在敏锐感知引导下的细腻探索。这种“粗糙”且“同质”的展览并不利于观众真正去理解艺术作品:观赏者无需主动探索就能获得高强度的刺激,可这些杂乱无章的刺激非但无助于激活感知,反而会干扰感知的运作;被符号所簇拥的观众不是因为欣赏艺术、与作品同在而深感满足,而是通过拍照打卡、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点赞,获取某种“满足感”。

          事实上,好的“沉浸式艺术”既体现在艺术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心理层面,这已经在一些优秀的展览中得到了实现。

          就艺术层面而言,如若布置得当,那么“沉浸式展览”所用的装置就能为观者的感知提供引导性的“语境”。在创作作品时,艺术家常将自身的丰富感知融入其中,展现出作品的鲜活意趣。如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曾说,“我们当能绘画出树木的气味”。然而,如若只注重小小画幅,那么对于大多数艺术素养并不算出色的观者而言,感知作品难免令人举步维艰。在17到18世纪巴黎和伦敦举办的一些艺术展览上,一些观众就表示感到“被绘画包围……不知所措、心烦意乱,不知道该往哪里看。”这便源于“引导”的缺乏:每一幅作品似乎都展开了一个诱人的世界,但观者却难以求得与其中任何一幅的共鸣。

          相比之下,“沉浸式艺术”就可以通过塑造一定的语境来传达艺术家的所感,由此为观者提供引导。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作品“寂静的秋天”:艺术家在展区内设置了一片由机器树木组成的森林,空气中弥漫着植物和森林的香气,而这些机器树木会释放出雾气和气泡,人们可以触摸气泡,甚至戴着特殊的手套把它们抱起来。在这里,树木真正具有了“气味”——装置令艺术家的感知和观者的感知同频共振。对于许多经典作品而言,这种引导性的语境也格外重要。

          就社会心理层面而言,“沉浸式艺术”鼓励人们与周遭世界建立“共在”的关系,这有助于打破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主客二分”心态——人们要么认为周遭世界与己无关,因而抱持着“冷漠”与“静观”的姿态;要么以“工具理性”的逻辑“宰制”并“操纵”外部事物。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兰登国际的“雨屋”。在“雨屋”之中,观众头顶是一片倾泻着雨幕的天花板。展览空间中设置了摄像头以捕捉观众的位置和身形,而这些数据将被用于操纵“降雨装置”:观众走到哪里,密密麻麻的“暴雨”就会在他身旁驻足。兰登的作品向来以“再现人类与科技间的关系”为母题,“雨屋”正符合这一要旨。一方面,技术的运用将人与“暴风骤雨”隔开;但另一方面,安全的代价则是人的方方面面都被技术所监控和捕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技术问题遥远且与己无关,或简单将技术视为手中的工具。但“雨屋”则打破了这种“前反思”的状态,要求人们以富于参与性和反思性的态度面对时刻与我们共在的技术。

          “沉浸式艺术展”近年来在国内也颇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尝试,例如国家博物馆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广东美术馆的“未来的触感——沉浸式数字艺术大展”等,它们均有明确且别具匠心的策展思路,旨在“激活”“引导”而非“淹没”观者的感知。同时,它们也力图借“沉浸式”的布置来活化本土艺术与文化资源。正因为这些较为成功的尝试,我们有理由对“沉浸式艺术展”的未来抱有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与探索中,这种形式或能对“感知”本身的丰富性做出进一步发掘,并更充分地兑现其艺术与社会潜能。

          (作者:谢廷玉,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更多 艺术新闻
        1
      “药石之言”与“写意”之殇——从“靳尚谊之问”...
        2
      开辟连环画艺术在当代发展的新道路
        3
      “郝麒水墨画展”在东莞市岭南美术馆开幕
        4
      回忆师从陆俨少先生的日子
        5
      全国人大常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组在山西检查
        6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更多公众走...
        7
      UCT文化中心参加联合国妇女协会75周年芭莎义卖
        8
      文化成就的书法大家——吴善璋
        9
      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精品展重庆巡展开幕
        10
      山东美术新人新作展馆藏精品巡展高校
        11
      90岁靳尚谊批评央美毕业展引热议:当代中国画的...
        12
      “空谷传声——孙全义油画作品展”将在西安开展
        13
      “和其光——李恩成、韩斌、陈涛三人画展”将在北京开幕
        14
      “黄山是我师——程海鹰山水画展”在威海开幕
        15
      “山花烂漫——范存刚、朱赓博中国画邀请展”将在...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89(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