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铎个人官方网站 总站首页
名家首页 艺术简介 艺术相册 在线展厅 艺术资讯 名家点评 艺术思想 常用印鉴 个人访谈 出版著作 媒体介绍 获奖|收藏
    从私塾走出的书法大家——近访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铎
        国庆期间,在应邀参加北京举办“迎奥运中外名家书画联展暨全国奇石收藏展”的期间,笔者再次拜见了我国著名将军书画家、曾获全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李铎先生(获终身奖共四人:王学仲、李铎、沈鹏、欧阳中石)。
              此前在为大型彩色图书——宁夏名匾搜集材料中,为了更多的了解李铎为宁夏境内和革命老区题写匾额的详细情况,笔者曾多次专程来到北京军事博物馆,采访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和他的夫人李长华,李老和夫人详细询问了《宁夏名匾》的进展情况,当得知由于人力、物力、相关历史史料等条件不够成熟,李老耐心的讲:“你作为全国首届百名优秀复退军人的代表、中国书画名家百佳影响力人物和全国自学成才标兵,你一定要发挥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前我已从中国书画报、解放军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收藏、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看到过你编纂《宁夏名匾》的相关史料和事迹,只要你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就应该大胆地去干,努力克服困难,争取将这西北五省和宁夏的历史上前无古人的浩大工程尽快完成。”笔者拿着自己近期创作的书法作品,李老十分认真的点评并鼓励。随着交谈的进一步深入,这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私塾农家走出的将军到当代书坛大家坎坷的人生经历及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一一浮出水面。
              李铎,字仕龙,号青槐,1930年4月生于湖南醴陵市新阳乡易家渡村,现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文职将军、全国第九届政协委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父母都是农民,幼年启蒙老师是一位70有2的前清秀才,教书规矩、严谨。他讲,每天到学堂,先向“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牌位叩头、进香。这是每天必行之礼。从《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他从3岁就会背,但不识字。先生先教他识字,背书,再写字。先后读了《三字经》、《大学》、《左传》……。1943年,他 13岁时,日本鬼子进村,而停学。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从寒窑漏壁回到一贫如洗的家。为了生存,父亲只好托熟人,把他送到醴陵县城一家陶瓷厂去学徒,而中断学业。在困苦、动荡、战乱、失去母爱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他5岁时进私塾,那时,拿毛笔临帖,哆哆嗦嗦,先生让他从画圈练起,由于笔道不好,不是粗了就是细了,不是长了就是扁了。一次,他发现了窍门,用笔杆的头蘸上墨往纸上盖,又圆又好看,就这样盖了一篇作业交上去。先生大声叫道:“李青槐!”“把手伸过来”。二话没说,照着他的手掌啪啪就是几板子,当时就打哭了。回家还要受家长的训,小孩子是没理可讲的。盖圈事件终生难忘,至今记忆犹新。以后再也不敢弄虚作假;而是狠下功夫读书、背书、临帖,后来,字越写越好,作业中的红圈、双圈越来越多,经常受到先生的夸奖,写字的兴趣也愈写愈浓。儿时,由于家贫,他从小就学会帮父母挑水、干农活。每次挑水要经过李家祠堂看上面的牌匾、对联。他常常望的出神,并用手指沾上水在扁担上照着画。他现在写“李”字,特别是签名、落款,这个写法多少受到了祠堂牌匾的影响。读私塾和小学的几年中,他经常用右手指在左手心里描,或直接沿着对联上的字比划。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环境的影响,老师鼓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次,老师要发起做一块匾,字由老师写,“入德之门”,意在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组织学生制匾。他自告奋勇,他从小就爱在竹子上刻东西,有基础,老师一个劲儿地鼓励。从刻匾打磨、上漆、着色他一直参与到完成。制作好后举行了挂匾仪式,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牌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誉,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记得七岁那年,母亲把他的生辰八字拿给一个算命先生,看后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算命先生讲:“这孩子命苦啊!恐怕过不了18岁。”母亲十分恐慌,问“有什么办法没有?”他神秘地告知:办法倒是有一个 ,许个愿,保佑这孩子平安度过18岁,编织一身麻衣(麻织的孝袍),供奉上去,以求显灵。母亲领着他,渡船过河,向“麻衣大仙”进香跪拜,许愿祈保。许愿必须还愿。母亲为了制作麻袍,开始了艰辛的劳作。白天要干农活,晚上,母亲就借着微弱的灯光织麻线,他爬在小桌子写作业(写大字)。这都是为了他18岁时的命运啊!由于长期的积劳成疾,他母亲终于病倒了,家里无钱医病,年仅38岁就离开了人世。那时他才13岁,弟弟也只有9岁,少年时代他便饱尝了失去母亲的痛苦。家境更是每况愈下,麻袍的事也就搁下了。一晃到了18岁,在他快满18岁的时候,考上了县城的中学,19岁,又考取了解放军中南军政大学,当年许下的愿至今也没还,而且永远也不会还了。
              后来,全国许多名胜古迹邀请他题写牌匾。他向来人介绍制匾的方法和技巧,如何配色、装饰,怎样醒目典雅,他从小看匾、参与牌匾制作,为后来题写匾额确实有很大帮助,现在回想起来,对已荡然无存的祠堂,他还保留着许多美好的回忆。盖圈挨板、学校刻匾、先生鼓励、大赛拿奖,他终生难忘,也为他走上书法艺术殿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春天,18岁的他考上了县城湘东中学,那时算是“秀才”但学费昂贵,一学期1300多斤谷子,熬过了第二学期,实在交不起了,面对家境窘困,他只能辍学,暗自流泪。父亲知道读了书才有出息,但也无能为力,只好向地主家去借高利贷。父亲深情地对他说:“伢子(孩子),这些谷子来之不易,你可要使劲读好书啊!”他暗下决心,发誓不读好书,决不回去见父老乡亲。可以说,他能读初中,是父老乡亲们用血汗换来的;也是用一粒粒谷子堆出来的,他懂得它的金贵。养育之恩一定要报。
              1949年8月,解放军来到醴陵,带来了好消息——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招生。他高兴极了。但更多的却是担心,军校招生的条件是高中毕业,而他,连初中还没读完。他壮着胆子去了招办,向他们讲述自己的强烈愿望。招生办的同志问他有什么特长?他说:没别的特长就会写字、刻匾。于是记下了他的名字——李铎。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用这个名,是头天晚上从字典里找出来的。“铎”,读起来响亮,有份量;二是,有唤醒民众之意。他本叫李青槐,为什么要起个新名呢?他讲,主要是怕万一考不上怕人耻笑,你一个初中伢子,要考军校,这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么?好在当时不要身份证、户口本等证件。揭榜那天,李铎果然“蒙混过关”了。当时,湖南境内炮火轰鸣,那是战争的尾声,蒋介石已无回天之力。这一年,他19岁。从此,“李铎”这个名字伴随着他走过了倥偬的岁月,成为他最亲切的代号!几十年来,一直延用至今。
              1953年他被选送到河南信阳步兵学校深造。上学期间,每逢节假日,他几乎都要到市里逛书店。一次在一家书店看到挂着一张很旧的拓片每去必读,而且已经破损,他问卖不卖?店主犹豫了一下说,看你这么喜欢,就送你吧!回去后,挂在案头,眼看手临,视为至宝,晚上怕影响别人休息,就拿到洗漱间用毛笔蘸着清水在壁墙上练字。东墙湿了写西墙,西墙湿了写东墙。一次,他去北戴河,走到海滩上,看到细腻、晶莹的白沙,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蹲在沙滩上,用手指写起来。海风徐徐,雪浪翻舞,心旷神怡,更增添了他“挥笔”的兴趣。手指痛了,换上木棍;腰酸了,躺会,继续再写……他就是靠恒心、靠意志、靠吃苦,才练出了名堂。练字,没有捷径可走!办法就是临,态度就是勤。
              国庆十周年之际,北京的十大建筑落成了,其中之一就有军事博物馆。当时要在全军筛选解说员,这可是百里挑、千里挑一,经过层层严格挑选、考核,最终,他被调任到军博,到了京城,更使他如鱼得水。业余时间,经过站立在高楼林立,故宫的牌匾前揣摩。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郭沫若为故宫所书的几块牌匾。一次,他到故宫参观,当他来到绘画馆、青铜馆和瓷器馆时,深为郭老那遒劲凝重的笔迹所打动,仔细临习。冬天,大雪纷飞,军博前面的广场上洁白一片。他就跑出来拿着扫把或大笤帚,冒着雪在地上挥舞练字。洁白的雪地上被画出一个个大字,有的比双人床还大。天赐的良机,又无需笔墨纸砚,不花任何本钱,因此练得更起劲。雪地写字,需使出全身的气力,脱了棉袄,再练,值班的同志,以为他在扫雪,走近方知他在用“如椽之笔”写字。一年冬天,中央电视台突然给他打电话,要求拍他雪地练字的场景,因为很有教育意义。雪地练字更练成了字的气势。以后凡遇到写大字,从不打怵。只要条件具备,再大都敢写。大字写起来十分过瘾、痛快!从闻名中外的华山石匾“劈山救母” 到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都有他题写的匾额,特别是在悬崖峭壁上刻,他都奋力去写。这种驾驭大字,与那时雪地里练功是密不可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文艺晚会上,他和当代书画大师启功等五位书法家为全国电视观众现场挥笔泼墨,短短几分钟,通过银屏传送到千家万户。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上电视。真没想到春节过后,几乎每天都收到观众的来信,只好利用业余时间回复观众的来信,常常忙得不亦乐乎。商场他极少涉足。节假日他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书店,一呆就是大半天。许多知识、信息,就是从书店里得来的,对书店他怀有深厚的情感。 记得刚到调北京时,西单有一家旧书店,他是这里的常客,一些字帖已被他翻得破损不堪。尽管十分喜欢,因工资少,还要惦记父亲,以尽孝道。从军博到西单,有三四公里,又舍不得花钱坐车。更谈不上进馆子买一根冰棒,为了攒钱买字帖。一次,他又去这家书店,被一位年长的营业员认了出来,笑着说:“又来了,我知道你喜欢书法,刚进的好字帖!”他不好意思地说:“实在对不起,过些日子再说吧。”那位老同志领会了他的苦衷,说:“学书法是要临帖的。这样吧,你先拿回去看,钱以后有了再给。”并向他推荐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他只有六毛五分钱,买回两本。
              1987年春节,他和老伴李长华回到养育他十九年的家乡,为乡亲们书写春联、条幅和牌匾。乡亲们早就知道他是有了名的书法家,笔一开就停不住了。他理解乡亲们的心情,也借此机会表达他的一份思乡怀土之意,写得再多也应该,虽然手臂酸了痛了,不停地写到凌晨四点多,直到大家满意高兴为止。李苦禅先生有句名言:“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有人问他为什么字写得那么朴拙,他说练,勤,悟,并吟诗以为记:学书自古勤为本,笔洗南塘水一湾。夜听山风吹劲草,临池尽兴月中天。他对自己的风格和追求曾作诗一首:落笔如锥铁画沙,崩云坠石走龙蛇。闲来也学先人法,半似昆鸟 鸡半似鸦。
      书写巨著    德厚流光    

              在艺术的艰难跋涉中,他坚信一个信念:“只顾攀登不问高”!要用有限的生命,追求艺术上无限的境界,决不自满、决不保守、决不停顿。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创作《孙子兵法》书法长卷的想法是1987年他出访日本,日本朋友请他写“风林火山”,他莫名其妙。日本朋友解释道“这是《孙子兵法》里4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原文是‘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日本古代有个将军,学习《孙子兵法》,运用这4句话打了胜仗。” 日本一行对李铎触动很大,当今社会,不知孙子其人、《孙子兵法》为何物的大有人在,需要大力宣传,这是我们的国粹,也是民族文化的经典和一笔巨大的财富。他与日方达成一个协议,出《孙子兵法》书法本。后因诸多原因而不理想,他决心由自己亲自校对,重新书写。孙子是古代的大军事家,他本身就是军人,古代军人的军事著作,由现代军人书写,将来展览也在军博,从头到尾贯彻一个“军”字,体现“兵”味,更具有特殊意义。他搜集了很多出版物,特别是找到一本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现代通行的多是宋本或明清本。于是他以宋本为蓝本,参照汉墓竹简及其它版本进行比较。却发现不少问题。他开始构思、考虑书写问题。高冠古今,因此要突出一个“兵”字。书写过程中要贯彻一个“气”字,写出气势、气魄,广泛学习借鉴名碑、名帖,为书写创作进行“战前”演练、准备。打底稿,连续写出五六种体势、形式,摆在地上,发动全家人来看,各抒已见,开展家庭评议。一定要突出军魂之气、军势之气。所谓军魂之气,就是“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才能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是兵法的魂。他反复练笔,成卷的白报纸,大量地书写,光用白报纸就用了不知多少,连他自己都记不清。刚开始,没有用宣纸,而是用成捆成捆的宣纸的包装纸,其特性粗涩,带有纸筋,发皱,写起来拒笔,摩擦力大,笔道容易见毛而涩、枯,对表现兵法苍劲挺拔很合适,经过大量的试写,他感到满意后,才转入创作状态。《孙子兵法》共6000余字,大量的重复字和相近语句,一不留神,就会串行或错漏。为了避免出问题,老伴用尺子压沿对比,说一句写一行,写一张校一张。第一个晚上,从晚7:30开始,一直写到天亮。一个通宵下来,写满了全屋。创作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写。白天人来人往,很难一气呵成。第二个晚上动笔之前,以免走样。挑灯夜战数日,终于写完158张,长220多米。然后从头至尾又通篇校对,对不满意的挑出来,只要有一个字不满意都要重新写,做到“但求无愧于我心。”从1993年开始校订、确定书写方式、正式创作到全部完工,前后历时8个月。用“十月怀胎,实不为过。长卷完成之后,由河南洛阳镌苑碑林依原貌刻制成长碑。长期矗立,供社会参观。特别是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加新的亮点。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8周年之际,在军博举办的《孙子兵法》碑刻和拓片展。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观看了长卷拓片,十分高兴,连连称道,并欣然题诗。1995年7月2日晚上,时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等中央领导同志看了展览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此乔石还为他题写了“翰墨干城”以示鼓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煤体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在观展和亲临现场认真观看李铎现场挥毫泼墨写字的场面。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当笔者看到李老所书的《孙子兵法》,那奔雷坠石之奇、壮士拔山之势,确使人有军令如山、书道犹兵、排山倒海、雄浑劲健之感,当问到李铎为什么要书写巨幅《孙子兵法》时,他十分认真讲起了《孙子兵法》一书的重要性《孙子兵法》是一部饮誉世界的兵学圣典,成书至今已近2500年。凡有作为的军事家、政治家,没有不熟读《孙子兵法》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深爱此书,用心作注。他的《孙子注》颇为后人称道。唐太宗、宋仁宗、明代大儒王阳明、丞相张居正、清人朱墉都曾力主学习兵法。毛泽东早在1938年在其名著《论持久战》中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赞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国外,对《孙子兵法》更是推崇备至。从叱咤风云的拿破仑到现代的将军无不为孙子兵法中的经典哲理所折服,德皇威廉第二在二次大战失败后,曾手捧《孙子兵法》,仰天长叹,“倘若20年前读到此书,则结果难料”;日本人称赞孙子为“兵之神也”;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柯林斯认为“孙子是古人第一位形成战备思想的伟大人物”。
              李铎说:作为军人,写兵法要透出军人的风度与气质,像统帅布阵、击鼓催征那样,展现一种“战斗”气息,写出阳刚雄强之美。兵法讲造势,厉兵如猛虎,永往直前,势如破竹,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书法讲究书势,乘兴挥洒,字字如飞,龙腾虎跃,非尽兴尽墨而不可罢笔。所以,他创作的《孙子兵法》,通篇气势磅礴、雄浑劲健、苍劲豪放;线条顿挫有制、不拘小节,犹如千军万马之势,确使人有军令如山、书道犹兵、排山倒海之感。表现出军人的豪爽豁达气质和气度洒脱的个性。
              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高度评价他书写的《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文化经典。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艺术宝库的瑰宝,专家们普遍认为,李铎用精湛的书法写的《孙子兵法》将中国最精美的书法与兵学圣书内容实现完美的最佳壁合,这种通过很高的书法艺术来表现最精美的内容,做到书文并茂,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古典圣书,名家书写,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珍贵的历史史料。了为中外收藏界留下了需多悬案。

      人之正气  书之骨气

              李铎讲,1995年11月28日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三届书法交流大展中有来自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0名书法家的作品参加了此次大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派他为团长代队赴日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及有关交流活动。此次大展,有台湾地区书法家30幅作品参加展览,台湾“中国书法学会”也派出代表团出席,为了保证不出现“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的问题,中国书协在展览筹备期间就台湾的名称问题与日方进行多次交涉,日方曾保证不出现此类问题。但是,就在中国代表团抵达日本后,代表团即从日方提供的资料图中发现了问题。他立刻打电话给我驻日使馆。他和大家商量对策并连夜与日方主办单位严正交涉,明确提出:①在会场、图录、指示标记和说明书等所有出现“台湾”字样的地方都应该改为“中国台湾”。②台湾代表不得以“台湾中国书法学会”代表的身份,而应以“中国台湾地区书法学会”代表身份出现。③对已发出的宣传资料要通知对方改正,尚未发出的要待改正后才能发出。并且严正通知日方,如果台湾的名称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中国代表团将不参加开幕式及在日本的所有活动,如在会场发现问题,中国代表将随时集体退场。通过有理有节的斗争,才使台湾名称问题未能发生。在开幕式上,原来写有“台湾”字样的地方都改为“中国台湾(地区)”,挫败了台湾代表的企图,避免了一次政治问题的发生。
              此次赴日书展与大家一起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对他来说,也是经受了一次考验和锻炼。李老讲艺术问题可以百家争鸣,但在政治方面,必须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一身正气,不能有半点的含糊。在李铎的书房中悬挂着长达3.5米×1.2米的匾额,德厚流光,这与当年老师题写的入德之门惊人的相似。他讲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讲德,宽厚待人,品德高尚,勤奋努力,回报社会,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美德。1998年百年不遇的长江洪涝,他捐款捐物、义卖作品;1990年亚运会捐赠精品力作100幅;1995年为环卫工人现场书赠佳作,并对歧视、侮辱、殴打环卫工人的行为表示极大的愤慨。多年来他对社会公益事业都积极参与,上到国家,下到农舍都留下了他捐物赠款、送书作的身影。盛世收藏兴。李铎的书法作品现在市场上节节攀升,他所捐赠的书作按市场价何止千万,有些历作已成为国宝精品。然而曾有朋友邀他和夫人自费赴欧洲旅游,他可是从未到过欧美。特别是自己干了一辈子博物馆,很想看看闻名世界的几个大博物馆、艺术馆,开阔开阔眼界。但一合计此行要花费几万元,只好作罢。还不如把这笔钱用在灾区,添几件衣服,买几床被褥,更有实际意义。交谈中,李老讲,他现在右眼只有0.3,左眼已几乎失明,他无奈的讲,哪怕断胳膊少腿都行,只要眼好,但天不随人意。在采访中,看到他拿着放大镜处理回复来自国内外的重要信件,虽然社会上有些大款出巨资让他写字,他都一一回绝、拒笔,但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要馈赠外国友人的作品,他一丝不苟的坚决完成书作。
              采访结束后,李老和夫人李长华讲:你是从宁夏远道而来的客人,又不辞辛苦多次进京收集与宁夏名匾相关的材料和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牌匾背后的传奇故事,风趣的讲:“兵姐”今天请兵弟吃饭,并亲切的讲宁夏名匾和其它书籍有着本质的区别,史料一定要详实,故事情节要精彩,可读性一定要强,不要着急。并祝宁夏名匾早日和读者见面,李老也欣然为宁夏名匾题句,多么可亲可敬的两位老兵,衷心的祝两位前辈健康长寿,愿李老的左眼疾病出现奇迹,重见光明。

    ※个人会员主页※       技术支持:中国画廊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38(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