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新闻 >> 江苏 苏州 传统 工艺 综合新闻

      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走出生态文明之路

      分享到:
      作者:方李莉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09-22 08:18:40

        当前中国正在出现一场手工艺复兴的现象。景德镇有12万陶瓷手艺人,宜兴有10万紫砂工匠,苏州镇湖有8万绣娘,福建仙游镇有13万木匠……笔者通过考察,发现在这些传统的手工业城市,众多手艺人都拥有自己的手工艺作坊或手工艺工场。不仅如此,还有许多艺术家、设计师加入了这一行业,为新旧手工艺地区增添了活力。为什么如今会在中国爆发手工艺复兴的文化现象,这与中国的未来甚至是人类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一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就要意识到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节点,我们正在面临哪些问题,中国在这样的时代又可以有哪些作为。


        当前我们正在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此次革命始于本世纪之交,是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同过去相比,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度提高,人工智能崭露锋芒。这些技术之间的融合,以及它们横跨物理、数学和生物几大领域的互动,决定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几次革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必然会引起一场文化上的变革。这些变革是随着互联网、新能源、工业4.0、3D打印等让人目不暇接的新科技的出现而产生的。


        中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清楚地表明:每一次社会的巨大转型都像是一次新的生态演替,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文艺复兴。人类历史上每次文艺复兴几乎都是从演绎历史和认识传统开始的。如12世纪起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在挖掘了轴心时代的古希腊文明而出现的,古希腊文明以商业活动的城邦文明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以商品生产、消费为基础的工业文明。当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已经遇到瓶颈和危机的时候,笔者认为,必然要出现文明的超越和更新形态,以笔者多年来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命之为生态文明。如果说传统工业文明的形象是大烟囱式的,生态文明的形象就是田园式的;如果说传统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是规模化、标准化、批量化的,生态文明的生产模式则将会是扁平化、分散化、个体化、个性化的。这样的文明形象和生产方式有点类似向农业文明的回归,但是,它是建立在作为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智能化、新能源及新材料和互联网的基础上的螺旋上升式的回归。它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的结构模式有可能在传统的农业文明甚至狩猎文明中找到其思想资源。所以,高科技是可以不断创新而高歌猛进的,但文化却常常要回到其原点重新思考未来的路标。


        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回到轴心时代去寻找新的文明资源与原动力。如果生态文明所需要的是来自源于农业文明的智慧的话,那么同处于轴心时代的先秦文明就是我们今天要挖掘的对象,另外,“礼失求诸野”,许多传统的农业文明智慧在城市已经消失,但在乡村或传统的手工业城市还存在,这就是我们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艺复兴的角度来看,这些遗产也是我们发展当今和未来文化的资源或基础。


        西方世界由于是工业文明的先行者,农业文明的根基几乎已连根拔起。而从农业文明遗留下来的智慧有可能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和资源。中国至今还存在、并且正在复兴的手工艺生产方式,以及许多传统民间文化,在西方世界已经很难寻觅。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和手工艺复兴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中国式文艺复兴的现象。欧洲式的文艺复兴是人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因此是从诗歌、文学作品以及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开始的;而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是人对包裹自身文化的整体性的重新认识,是从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变成新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开始的。


        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手工艺复兴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复兴基础上的:喝茶、焚香、赏花、弹琴、作诗、论字画、把玩瓷器、收藏古玩、穿中式衣服、摆中式家具等等,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在中国的白领阶层中形成新的时尚。中国的工匠和艺术家、设计师们正在利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和传统的文化资源创造新的中国时尚文化。这和民国时期梁漱溟的将“旧文化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的理想何其相似,许多的传统手工艺里还蕴含着“中国文化有型的根”,而在这样的根底基础上创造出的器物文化与传统中国人“过日子的方法”具有许多相通之处。笔者认为,要重新振兴中国文化就是要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这是一种让人的生活变得高雅、自律、有品位的,建诸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新的“生活样式”。


        正是这种中式生活方式的回归,复兴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手工艺行业,提供了许多新的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样式”的同时,也在带动中国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改变,进而促进中国的产业转型,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这种来自民间的传统文化复兴正是激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的一种重要方式,笔者希望这种活力的最终导向是把传统的乡土中国导向当代的生态中国。


        之所以重视手工艺的发展和复兴,是因为笔者认为,手工艺是一种更具有人性,更具有艺术性和生态性及环保性的生产方式,是生态文明的基础,而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一般来讲,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哪个国家先有一种超前意识,哪个国家就能拥有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我国2015年5月5日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把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发展作为一个国策来看待,已经做好了进入生态文明的准备。另外,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外,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两条国策看起来并无关联,但实际上是“新的开拓”与“温故知新”同时进行。


        如果说在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之际,中国的转型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所以落在了潮流之尾。但当人类社会再次面临新的由传统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中国是否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潮流之尾为潮流之首,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不仅国家要有这样的意识,科学家、经济学家、人文社会学的学者们也要有这种意识,要在社会转型中思索自己能发挥的作用。新的社会实践会产生新的理论,就像当年欧洲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快速、新的社会实践最多的地区,也是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出现得最多的地域,后来这种社会的快速发展转移到了美国,美国开始成为了新的、前沿理论产生的重要地区。而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实践与西方世界不一样的发展道路,这是近百年以来,第一次由非西方社会开拓的一系列巨大的新的社会实践,这一方面需要有新的理论总结与归纳,另一方面也需要产生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国正在走一条现代化的路,不是学外国,而要自己找出来。”笔者认为,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生态文明之路,这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之路,也是全人类都必须要进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希望中国能成为走在这条路上的先驱者。


      更多 艺术新闻
        1
      “聚沙为塔”展览在西藏拉萨开幕
        2
      感受丝绸之路文化“交织” 中国文物珍品赴日本展出
        3
      汪子美:肖像漫画的“大画高手”
        4
      春江水暖——义乌、浦江、东阳馆藏近现代书画精品展
        5
      清净淡远 神游天真 顾坤伯晚年之作 骎骎入于大家
        6
      深入传统 立足时代 稳步前行——全国第十三届书...
        7
      丹青千载说牡丹
        8
      开馆十五周年纪念 看程十发“不分书”
        9
      翰墨丹青轩辕情 共襄炎黄中国梦
        10
      “秘境:周松个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
        11
      “未见山——高云山水作品巡展”在扬州瘦西湖展出
        12
      徐立新谈“画牡丹”:从雍容华美到流光溢彩
        13
      于小冬丨在人性画卷中挖掘佛性的美感与力量
        14
      水墨清幽意无穷——邓建强以石刻造像传递静穆、空...
        15
      那曲非遗之花开在指尖
      更多...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更多...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13(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54(mb)